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四川省长江防护林体系管理条例

时间:2024-07-04 11:59:43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41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四川省长江防护林体系管理条例

四川省人大


四川省长江防护林体系管理条例
四川省人大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证我省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长江护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在四川省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区内从事长江防护林体系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和经营利用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区,是指依照国家规定报请批准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划定的地域。
本条例所称的防护林体系,包括总体规划区内的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本条例所称的防护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和护堤护岸林。
第三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以长江为主线,以流域水系为单元,通过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多林种、多树种合理配置,乔灌草并重,网带片点有机结合,建成以防护效益为主的生态经济型林业工程。
第四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应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生态效益为主,生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第五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区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领导工作,负责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长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编制总体规划和建设、保护、管理工作。
第六条 在长江防护林体系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规划管理
第七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应当制定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包括省总体规划和县级总体规划。
第八条 省总体规划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经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报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九条 县级总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省总体规划编制,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县级总体规划应按照国家规划进行。
第十一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县级总体规划中,营造防护林的面积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二条 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县级总体规划和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计划提前一年编制施工作业设计,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和作业设计实施。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变动的,必须报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三章 建设管理
第十四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包括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封山育林和低产低效林改造。
第十五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区内的宜林地,由县级人民政府依照《四川省绿化条例》的规定落实营林建设的责任,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总体规划及其施工作业设计提供营林技术指导。
第十六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县为单位负责实施,以乡为单位实行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施工负责人责任制,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
第十七条 国家推行多种造林形式,鼓励单位和个人承包、租赁、购买宜林荒山的使用权造林。
国家鼓励以竹木为原料的生产单位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造林,建设原料林基地。
第十八条 承包租赁、购买宜林荒山的使用权造林,应签定承包、租赁购买合同,并按照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期限约定完成造林的具体时间。
承包、租赁、购买宜林荒山的使用权造林的单位和个人,应在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完成造林任务。
第十九条 已划给农村村民造林的自留山、责任山,可以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实行合作造林,也可以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后转包给他人造林。
农村村民在自留山、责任山上营造防护林,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长江防护林施工设计的要求给予技术指导。
第二十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应当达到以下质量标准:
(一)人工造林三年后保存率必须达到85%以上;
(二)飞机播种造林当年有苗面积占有效面积的70%以上,每年有苗400株以上,五年内每亩保存幼树200株以上;
(三)封山育林区面积不得小于500亩,封山育林后三至五年,郁闭度应当达到0.4以上;
(四)低效林改造面积集中连片100亩以上,改造三年以后,目的树种株数占85%以上,乔灌木郁闭度不低于0.4。
第二十一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实行阶段检查、年度检查、竣工验收的制度。对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建设单位必须限期改正。
第二十二条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长江防护林体系档案,定期向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建设的情况。

第四章 资金管理
#13第二十三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实行国家投资和群众投资、投劳相结合,鼓励社会团体、经济组织和民间筹资营造长江防护林。
第二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用好国家扶持资金。国家给予的扶持资金,地方各经人民政府应按照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比例优先安排配套资金。省、市(州、地)、县(市、区)安排配套资金的比例,由省人民政府具体规定。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需要,应从各级财政每年增加的农业投入中,划出适当比例的资金,用于长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
第二十六条 煤炭、造纸、铁路、交通、水利等部门按规定提取的育林费和绿化资金,可用于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保护管理。
第二十七条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接受同级或上级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列入财政预算的资金,由审计部门负责检查监督。

第五章 林权管理
第二十八条 国家保障林地、林木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九条 国有宜林荒山由全民所有制单位造林,或由国家提供资金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承包造林的,其林木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国有宜林荒山由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自筹资金承包造林的,其林木所有权归国家和承包者共有。
国有宜林荒山由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租赁、购买使用权造林的,其林木所有权归租赁、购买者所有。
第三十条 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由集体经济组织营造或由集体经济组织提供资金农民承包造林的,其林木所有权归集体所有。
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由农民自筹资金承包造林的,其林木所有权归集体和承包者共有。
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由个人租赁、购买使用权造林的,其林木所有权归租赁、购买者所有。
第三十一条 农民在自留山造林的,其林木所有权归农民所有。已划给农民造林的自留山,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决定的期限内未造林,由国家或者集体组织营造的,其林木所有权归集体所有。
第三十二条 租赁、拍买国有宜林荒山使用权造林的,由荒山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决定。
租赁、拍卖集体所有宜林荒山使用权造林的,由享有荒山所有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决定。
第三十三条 依法取得宜林荒山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未按合同约定的期限完成造林任务的,应依法承担违约责任;超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宜林荒山由荒山所有者收回。

第六章 保护管理
第三十四条 长江防护林营造后由县级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实行封山护林。封山护林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年。长江防护林树立的标志和护林碑牌,任何人不得损坏。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在长江防护林营造后建立管护组织,制定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和经费。
第三十五条 禁止在防护林内毁林开荒和毁林采石、采砂、取土。确需在林内采石、采砂、取土的,应报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办理手续。
第三十六条 防护林禁止皆伐。达到生长成熟期或者已逐步丧失防护功能的防护林,可以实行抚育或更新性质的采伐。采伐后的郁闭度,应保持在0.6以上。
第三十七条 新造林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在五年内禁止剃枝、放牧。五年期满后,可在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以改善林分结构和卫生条件为目的的卫生伐、抚育伐。
第三十八条 特种用途林应适时进行促进林木生长的抚育伐、卫生伐、更新伐,可以采取以充分发挥林木特定用途为目的的修枝、整形等措施,严禁以用材为目的的采伐。
第三十九条 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实行集约经营,综合利用,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防护效益。用材林实行小面积皆伐或择伐,采伐后应及时更新造林。
第四十条 在不影响长江防护林功能的前提下,鼓励开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旅游业等多种经营活动。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不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和作业设计施工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以相当于施工费用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损坏防护林标志和护林碑牌的,责令立即改正,恢复标志和护林碑牌;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未经批准在防护林内开荒、采石、采砂、取土的,责令立即停止,恢复植被,拒不恢复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以相当于损失金额三倍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在规定期限内到林区剃枝、放牧的,责令立即停止;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可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决定。第四十二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行政处罚,可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决定。
第四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由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一)违法变更总体规划和施工作业设计的;
(二)未达到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质量标准的;
(三)违法批准对防护林实行皆伐的;
(四)贪污、挪用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资金的;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时间限内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当事人既不申请复义或者提起诉论,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违法侵犯当事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的,当事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赔偿的权利。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本条例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四川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5年4月26日

民事诉讼法典(民事诉讼法典-第1至100条)

澳门


民事诉讼法典


[ 民事诉讼法典 - 目录 ] [ 民事诉讼法典 - 条文目录 ] [ 第55/99/M号法令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1至1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101至2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201至3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301至4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401至5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501至6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601至7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701至8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801至9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901至10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1001至11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1101至1200条 ] [ 民事诉讼法典 - 第1201至1284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一卷
诉讼
第一编 - 基本规定
第二编 - 法院
第一章 - 管辖权
第一节 - 一般规定
第二节 - 执行事宜上之管辖权
第二章 - 管辖权之延伸及变更
第三章 - 管辖权之保障
第一节 - 无管辖权
第二节 - 管辖权之冲突
第三编 - 当事人
第一章 - 当事人能力
第二章 - 诉讼能力
第三章 - 正当性
第一节 - 一般规定
第二节 - 执行事宜上之正当性
第四章 - 诉之利益
第五章 - 在法院之代理
第二卷
诉讼程序一般规定
第一编 - 诉讼行为
第一章 - 行为之一般规定
第一节 - 共同规定
第二节 - 当事人之行为
第三节 - 司法官之行为
第四节 - 办事处之行为
第五节 - 诉讼程序之公开及卷宗之查阅
第六节 - 行为之告知
第七节 - 行为之无效
第二章 - 特别行为
第一节 - 分发
第一分节 - 一般规定
第二分节 - 在初级法院之分发
第三分节 - 在上级法院之分发
第二节 - 传唤及通知
第一分节 - 共同规定
第二分节 - 传唤
第三分节 - 待决诉讼程序中之通知
第四分节 - 诉讼以外之通知
第二编 - 诉讼程序
第一章 - 一般规定
第一节 - 诉讼程序之开始及进行
第二节 - 诉讼程序之中止
第三节 - 诉讼程序之中断
第四节 - 诉讼程序之消灭
第二章 - 诉讼程序之附随事项
第一节 - 一般规定
第二节 - 案件利益值之确定
第三节 - 第三人之参加
第一分节 - 主参加
第一目 - 自发参加
第二目 - 诱发参加
第二分节 - 辅助参加
第一目 - 诱发参加
第二目 - 辅助
第三分节 - 对立参加
第一目 - 自发之对立参加
第二目 - 诱发之对立参加
第三目 - 透过第三人异议之对立参加
第四节 - 确认资格
第五节 - 结算
第六节 - 回避
第七节 - 声请回避
第三编 - 保全程序
第一章 - 普通保全程序
第二章 - 特定保全程序
第一节 - 占有之临时返还
第二节 - 法人决议之中止执行
第三节 - 临时扶养
第四节 - 裁定给予临时弥补
第五节 - 假扣押
第六节 - 新工程之禁制
第七节 - 制作清单
第四编 - 诉讼形式
第一章 - 一般规定
第二章 - 宣告诉讼程序
第三章 - 执行程序
第五编 - 诉讼费用、罚款及损害赔偿
第一章 - 诉讼费用
第二章 - 罚款及损害赔偿
第三卷
普通宣告诉讼程序
第一编 - 通常诉讼程序
第一章 - 诉辩书状
第一节 - 起诉状
第二节 - 答辩
第一分节 - 一般规定
第二分节 - 抗辩
第三分节 - 反诉
第三节 - 原告之反驳及被告之再答辩
第四节 - 嗣后之诉辩书状
第二章 - 诉讼程序之清理及准备
第三章 - 诉讼之调查
第一节 - 一般规定
第二节 - 书证
第三节 - 透过当事人陈述之证据
第四节 - 鉴定证据
第一分节 - 鉴定人之指定
第二分节 - 鉴定证据措施之提出及其标的
第三分节 - 鉴定之进行
第四分节 - 第二次鉴定
第五节 - 勘验
第六节 - 人证
第四章 - 案件之辩论及审判
第五章 - 判决
第一节 - 判决之作出
第二节 - 判决之瑕疵及纠正
第三节 - 判决之效力
第六章 - 上诉
第一节 - 一般规定
第二节 - 平常上诉
第一分节 - 向中级法院上诉
第一目 - 上诉之提起及效力
第二目 - 陈述书之提交及上诉之移送
第三目 - 对上诉之审判
第二分节 - 向终审法院上诉
第一目 - 上诉之提起及效力
第二目 - 陈述书之提交及上诉之移送
第三目 - 对上诉之审判
第四目 - 对上诉之扩大审判
第三节 - 非常上诉
第一分节 - 再审上诉
第二分节 - 基于第三人反对而提起之上诉
第二编 - 简易诉讼程序
第四卷
普通执行程序
第一编 - 一般规定
第一章 - 执行名义
第二章 - 执行之初步阶段
第二编 - 支付一定金额之执行
第一章 - 通常程序
第一节 - 传唤及反对
第二节 - 查封
第一分节 - 可查封之财产
第二分节 - 财产之指定
第三分节 - 对不动产之查封
第四分节 - 对动产之查封
第五分节 - 对权利之查封
第六分节 - 对查封之反对
第三节 - 对债权人之传召及对债权之审定
第四节 - 支付
第一分节 - 一般规定
第二分节 - 金钱交付
第三分节 - 判给
第四分节 - 收益用途之指定
第五分节 - 分期支付
第六分节 - 变卖
第一目 - 一般规定
第二目 - 司法变卖
第三目 - 非司法变卖
第四目 - 变卖非有效之情况
第五节 - 赎回
第六节 - 执行之终止及撤销
第七节 - 平常上诉
第二章 - 简易程序
第三编 - 交付一定物之执行
第四编 - 作出事实之执行
第五卷
特别程序
第一编 - 推定死亡之宣告
第二编 - 禁治产及准禁治产
第三编 - 关于文件及卷宗之程序
第一章 - 文件
第一节 - 债权证券之撤销
第二节 - 文件之再造
第二章 - 卷宗之再造
第四编 - 提交帐目
第一章 - 一般帐目
第二章 - 特别帐目
第五编 - 关于债之特别担保之诉讼程序
第一章 - 提供担保
第二章 - 债之特别担保之加强及代替
第三章 - 抵押权之消除及优先受偿权之消灭
第六编 - 提存
第七编 - 有关不动产租赁之程序
第一章 - 勒迁之诉
第二章 - 租金之存放
第八编 - 共有物之分割
第九编 - 诉讼离婚
第十编 - 扶养之特别执行
第十一编 - 财产清册
第一章 - 一般规定
第二章 - 待分割财产管理人之声明及利害关系人之反对
第三章 - 财产之罗列
第四章 - 利害关系人会议
第五章 - 财产之出价竞投及评估
第六章 - 分割
第七章 - 分割之订正及撤销
第八章 - 特别情况下之财产分割
第十二编 - 财产之清算
第一章 - 为本地区利益对无人继承之遗产作清算
第二章 - 为股东或合伙人利益作清算
第三章 - 为债权人利益作清算
第一节 - 一般规定
第二节 - 避免宣告破产之方法
第一分节 - 召集债权人
第二分节 - 对债权之临时审定
第三分节 - 和解
第四分节 - 债权人之协议
第三节 - 宣告破产及透过异议表示反对
第四节 - 破产之效力
第一分节 - 破产对于破产人所产生之效力
第二分节 - 破产对于破产人作出之法律行为所产生之效力
第五节 - 保全财产之措施
第六节 - 破产财产之管理
第七节 - 资产之清算
第八节 - 负债之审定及财产之返还与划分
第九节 - 对债权人之支付
第一分节 - 一般规定
第二分节 - 衍生破产时之支付
第十节 - 破产管理人之帐目
第十一节 - 中止破产程序之方法
第十二节 - 破产对于破产人所产生效力之终止
第十三节 - 无偿还能力
第十三编 - 共同海损之理算
第十四编 - 对澳门以外地方之法院或仲裁员所作裁判之审查
第十五编 - 非讼事件之程序
第一章 - 一般规定
第二章 - 人格权之保护
第三章 - 失踪人或不能作出行为之人之财产保佐
第四章 - 已消灭法人之财产之给予
第五章 - 给付或价金之确定
第六章 - 通知行使优先权
第七章 - 物或文件之出示
第八章 - 期间之订定
第九章 - 由共有人以法定多数通过之决议之取代
第十章 - 分层建筑物管理机关据位人之任命及免职
第十一章 - 同意之取代
第十二章 - 家庭居所之确定或变更
第十三章 - 承担家庭负担
第十四章 - 使用姓氏之批准或姓氏使用权之剥夺
第十五章 - 两愿离婚
第十六章 - 家庭居所之给予
第十七章 - 对成年或已解除亲权之子女之扶养
第十八章 - 对某些行为之许可或确认
第十九章 - 亲属会议
第二十章 - 待继承之遗产
第二十一章 - 许可转让受信托处分拘束之财产或在该财产上设定负担
第二十二章 - 遗嘱执行人之推辞或撤职
第二十三章 - 股东或合伙人权利之行使
第一节 - 对公司或合伙之检查
第二节 - 公司或合伙机关据位人之委任、停职及解任
第三节 - 公司或合伙机关职务之授职
第四节 - 对公司或合伙合并及分立之反对
第五节 - 债权证券之附注及转换
第六节 - 股东或合伙人出资价值之评估
第二十四章 - 有关船舶或其货物之措施
第十六编 - 轻微案件诉讼程序*
* 附加 - 请查阅:第9/2004号法律

第一卷
诉讼
第一编
基本规定
第一条
诉诸法院之保障
一、透过法院实现法律所给予之保护,包括有权在合理期间内,获得一个对依规则向法院提出之请求予以审理,并具有确定力之司法裁判,以及有可能请求执行司法裁判。
二、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就所有权利均有适当之诉讼,以便能向法院请求承认有关权利,对权利之侵犯予以预防或弥补,以及强制实现有关权利,且就所有权利亦设有必需之措施,以确保诉讼之有用效果。
第二条
自力救济之禁止
以武力实现或保障权利并不合法,但在法律规定之情况及限制范围内除外。
第三条
当事人进行原则及辩论原则
一、未经一方当事人提出请求,而另一方亦未获给予机会申辩者,法院不得解决引致诉讼之利益冲突。
二、仅在法律规定之例外情况下,方得未经事先听取某人之陈述而采取针对其之措施。
三、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法官应遵守以及使人遵守辩论原则;在当事人未有机会就法律问题或事实问题作出陈述时,法官不得对该等问题作出裁判,即使属依职权审理者亦然,但明显无需要当事人作出陈述之情况除外。
第四条
当事人平等原则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法院应确保当事人具有实质平等之地位,尤其在行使权能、使用防御方法及适用程序上之告诫及制裁方面。
第五条
处分原则
一、组成诉因之事实及抗辩所依据之事实,系由当事人陈述。
二、法官仅得以当事人陈述之事实作为裁判基础,但不影响第四百三十四条及第五百六十八条规定之适用,亦不妨碍法官依职权考虑从案件调查及辩论中所得出之辅助性事实。
三、在裁判时,法官须考虑之事实尚包括对所提出之请求或抗辩理由成立属必需之事实,而该等事实能补充或具体说明当事人已适时陈述之其它事实,且系从案件调查或辩论中得出者;但有利害关系之当事人获给予机会就该等事实表明其意见,且他方当事人已获机会行使申辩权时,法官方考虑该等事实。
第六条
诉讼程序之领导权及调查原则
一、法官应作出安排,使诉讼程序能依规则迅速进行,因而应命令采取必需措施,使诉讼正常进行,并拒绝作出任何无关或纯属拖延程序进行之行为;但此并不影响当事人主动为行为之责任。
二、如所欠缺之诉讼前提系可弥补者,法官须依职权采取措施予以弥补,因而应命令作出使诉讼程序符合规范所需之行为,或在诉讼程序中出现主体变更时,请当事人作出该等行为。
三、法官就其依法可审理之事实,应依职权采取或命令采取一切必需措施,以查明事实真相及合理解决争议。
第七条
形式合适原则
如法律规定之程序步骤并不适合案件之特殊情况,法官经听取当事人意见后,应依职权命令作出更能符合诉讼目的之行为。
第八条
合作原则
一、在主导或参与诉讼程序方面,司法官、诉讼代理人及当事人应相互合作,以便迅速、有效及合理解决争议。
二、在诉讼程序中任何时刻,法官得听取当事人、其代理人或诉讼代理人之陈述,并请其就事实上或法律上之事宜作出有关解释,以及将上述措施所得之结果知会他方当事人。
三、上款所指之人经通知后必须到场,并就被要求作出解释之事宜作出解释,但不影响第四百四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之适用。
四、如任一方当事人提出合理理由,说明有重大困难获得某些文件或数据,以致影响其有效行使权能或履行诉讼上之责任或义务,法官应尽可能采取措施,排除有关障碍。
第九条
善意原则
一、当事人应遵守善意原则。
二、当事人尤其不应提出违法请求,亦不应陈述与真相不符之事实、声请采取纯属拖延程序进行之措施及不给予上条规定之合作。
第十条
相互间行为恰当之义务
一、所有诉讼参与人均负有相互间行为恰当之义务,而律师与司法官之间有以礼相待之特别义务。
二、当事人于文书或口头陈述中,不应在不必要或不合理之情况下使用侵犯他方当事人名誉或名声之言词,或使用不予有关机构应受之尊重之言词。
第十一条
诉讼类型
一、诉讼分为宣告之诉及执行之诉。
二、宣告之诉可分为:
a)确认之诉,如其纯粹旨在获得就一权利或事实存在或不存在之宣告;
b)给付之诉,如其旨在因一权利遭受侵犯或预料一权利遭受侵犯而要求给付一物或作出一事实;
c)形成之诉,如其旨在直接创设、变更或消灭一法律状况。
三、执行之诉系指原告请求采取适当措施以确实弥补遭受侵害之权利之诉讼。
第十二条
执行之诉──执行名义之作用
一、执行之诉系以一执行名义为依据,而其目的及范围透过该执行名义予以确定。
二、执行之诉之目的得为支付一定金额,交付一定之物又或作出一积极或消极事实。
第二编
法院
第一章
管辖权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十三条
规范管辖权之法律
一、管辖权于提起诉讼时确定。
二、嗣后发生之事实变更或法律变更均无须理会,但另有规定者除外。
三、管辖权有重大变更时,法官应依职权命令将待决案件移送具管辖权之法院。
第十四条
转移之禁止
不得将案件从具管辖权之法院转移至另一法院,但属法律特别规定之情况除外。
第十五条
澳门法院具管辖权之一般情况
当出现下列任一情况时,澳门法院具管辖权:
a)作为诉因之事实或任何组成诉因之事实在澳门作出;
b)被告非为澳门居民而原告为澳门居民,只要该被告在其居住地之法院提起相同诉讼时,该原告得在当地被起诉;
c)如不在澳门法院提起诉讼,有关权利将无法实现,且拟提起之诉讼与澳门之间在人或物方面存有任何应予考虑之连结点。
第十六条
对于某些诉讼具管辖权之情况
澳门法院具管辖权审理下列诉讼,但不影响因上条规定而具有之管辖权:
a)为要求履行债务、因不履行或有瑕疵履行债务要求赔偿,或因不履行债务要求解除合同而提起之诉讼,只要有关债务应在澳门履行或被告在澳门有住所;
b)涉及享益债权之诉讼、勒迁之诉、优先权之诉及预约合同特定执行之诉,只要诉讼之标的物为在澳门之不动产;
c)加强、代替、减少或消除抵押之诉讼,只要涉及船舶及航空器时,其已在澳门登记,或涉及其它财产时,其系在澳门;
d)为裁定以无偿或有偿方式取得之船舶不受优先受偿权约束而提起之诉讼,而取得船舶时船舶系停泊在澳门港口;
e)为理算交付或原应交付有关货物至澳门港口之船舶遭受之共同海损而提起之诉讼;
f)基于船舶碰撞而提起之请求损害赔偿之诉讼,而有关意外系在本地区管理之水域发生,澳门为肇事船舶船主之住所地,肇事船舶在澳门登记或在澳门港口被发现,或澳门港口为被撞船舶最先到达之港口;
g)为要求给予救助或援助船舶应付之费用而提起之诉讼,而有关救助或援助系在本地区管理之水域作出,澳门为被救助物之物主住所地,或被救助船舶在澳门登记或在澳门港口被发现;
h)分割共有物之诉讼,只要诉讼之标的物系在澳门;
i)离婚诉讼,而原告居于澳门或在澳门有住所;
j)旨在终结遗产共同拥有状况之财产清册诉讼,只要继承系在澳门开始,又或继承已在澳门以外地方开始,但死者在澳门遗下不动产,或虽无不动产,但在澳门遗下其大部分动产;
l)确认一人因他人死亡而具继受人资格之诉讼,只要符合上项所指任一要件,或待确认资格之人在澳门有住所;
m)旨在宣告破产之诉讼,只要有关商业企业主之住所或主要行政管理机关位于澳门,又或以上两者均不位于澳门,但诉讼系因在澳门所负之债务或应在澳门履行之债务而引致,且该商业企业主在澳门设有分支机构、代办处、子机构、代理处或代表处;然而,清算仅限于在澳门之财产。
第十七条
对于其它诉讼具管辖权之情况
遇有下列情况,澳门法院具管辖权审理上条或特别规定中无规定之诉讼,但不影响因第十五条之规定而具有之管辖权:
a)被告在澳门有住所或居所;
b)被告无常居地、不确定谁为被告或被告下落不明,而原告在澳门有住所或居所;
c)被告为法人,而其住所或主要行政管理机关,又或分支机构、代办处、子机构、代理处或代表处位于澳门。
第十八条
保全程序及预行措施
如可向澳门法院提起诉讼,或诉讼正在澳门法院待决,则亦得向澳门法院声请进行保全程序及采取预行调查证据之措施。
第十九条
诉讼以外之通知
得声请澳门法院向在澳门有居所或住所之应被通知人作出诉讼以外之通知。
第二十条
澳门法院之专属管辖权
澳门法院具专属管辖权审理下列诉讼:
a)与在澳门之不动产之物权有关之诉讼;
b)旨在宣告住所在澳门之法人破产或无偿还能力之诉讼。
第二节
执行事宜上之管辖权
第二十一条
以判决或仲裁裁决为依据之执行
一、以澳门法院所作之判决为依据之执行,由审判该案件之第一审法院管辖,但本法典另有规定者除外。
二、如属由仲裁员作出之裁判,则其执行由初级法院管辖。
三、执行须以附文方式并附于作出有关裁判之诉讼之卷宗进行;如卷宗已因上诉而上呈,则执行须以上述卷宗之副本进行。
第二十二条
以上级法院所作之裁判为依据之执行
一、如向上级法院提起诉讼,则有关执行应在初级法院提出。
二、执行须以附文方式并附于作出有关裁判之诉讼之卷宗进行,或以该卷宗之副本进行,而该卷宗或其副本系为执行之目的下送予初级法院。
第二十三条
诉讼费用、罚款及损害赔偿之执行
一、有关在法院所作之行为之诉讼费用、罚款或损害赔偿,其执行应以附文方式并附于发出帐目或结算通知之诉讼之卷宗进行。
二、如任何卷宗已因上诉而上呈,则执行之卷宗内须附有一份有关帐目或结算之证明,以作执行之依据。
三、如由上级法院判处给付诉讼费用、罚款或损害赔偿,则其执行在初级法院进行,并以一份有关帐目或结算之证明为依据,其内载有卷宗及负有给付责任之人之认别数据。
第二十四条
以澳门以外地方之法院或仲裁员所作之裁判为依据之执行
以澳门以外地方之法院或仲裁员所作之裁判为依据之执行,须以附文方式并附于审查该裁判之程序之卷宗进行,或以该卷宗之副本进行,而该卷宗或其副本系为执行之目的下送予具管辖权之初级法院。
第二十五条
其它执行
一、凡出现未有特别规定之其它情况,而有关债务应在澳门履行者,澳门法院均具执行管辖权。
二、如属交付一定物之执行或设有物之担保之债务之执行,而该一定物或附有负担之财产在澳门,则澳门法院具管辖权。
第二章
管辖权之延伸及变更
第二十六条
附随问题
一、对有关诉讼具管辖权之法院,亦具管辖权审理该诉讼中出现之附随事项以及被告作为防御方法所提出之问题。
二、对该等问题及附随事项所作之裁判在有关诉讼以外不构成裁判已确定之案件,但任一当事人声请有关裁判在上述诉讼以外亦构成裁判已确定之案件,且审理该诉讼之法院具此管辖权者除外。
第二十七条
审理前之先决问题
一、如对诉讼标的之审理取决于对某一行政或刑事问题之裁判,而此裁判由澳门另一法院管辖,法官得在该管辖法院作出裁判前,中止诉讼程序,不作出裁判。
二、如有关行政或刑事诉讼在一个月内仍未进行,或此诉讼程序因当事人之过失而停止进行达一个月,则该中止即行终结;遇有此情况,负责该民事诉讼之法官须就审理前之先决问题作出裁判,但其裁判在此诉讼程序以外不产生效力。
第二十八条
反诉问题
一、审理诉讼之法院得审理透过反诉所提出之问题,只要其对该等问题具管辖权。
二、如因反诉不能在澳门法院提出,或有关反诉原应由仲裁庭审理,以致审理该诉讼之法院不具管辖权审理该反诉,则驳回对原告之反诉。
三、如因有别于上款所指之其它理由,以致审理该诉讼之法院不具管辖权审理反诉,则须将有关反诉之诉讼卷宗副本移送具管辖权之法院,而有关诉讼继续在原法院进行。
第二十九条
排除及赋予审判权之协议
一、如出现争议之实体关系与一个以上之法律秩序有联系,当事人得约定何地之法院具管辖权解决某一争议或某一法律关系可能产生之争议。
二、透过协议,得指定仅某地之法院具管辖权,或指定其它法院与澳门法院具竞合管辖权;如有疑问,则推定属竞合指定。
三、下列要件一并符合时,上述指定方属有效:
a)涉及可处分权利之争议;
b)被指定之法院所在地之法律容许该指定;
c)该指定符合双方当事人之重大利益,或符合一方当事人之重大利益,且不会对另一方引致严重不便;
d)有关事宜不属澳门法院专属管辖;
e)协议以书面作出或确认,且在协议中明确指出何地之法院具管辖权。
四、为着上款e项之效力,载于经双方当事人签署之文件,或在往来书信或其它可作为书面证据之通讯方法中体现之协议,均视为以书面作出之协议,而不论在该等文件中直接载有协议,或该等文件中之条款指明参照载有该协议之某一文件。
第三章
管辖权之保障
第一节
无管辖权
第三十条
无管辖权之情况
如不得向澳门法院提起有关诉讼,或出现违反在内部秩序分配管辖权之规则之情况,则法院无管辖权。
第三十一条
争辩之正当性及适时性
一、在诉讼程序中任何时刻,如就案件之实质仍未有确定判决,当事人得提出争辩,指法院无管辖权,而法院亦应依职权提出其本身无管辖权。
二、仅被告得以违反排除审判权之协议或案件原应由自愿仲裁庭审理为由,提出法院无管辖权之争辩,而提出之期间与答辩、反对或答复之期间相同;如无此等步骤,则与就被告可采用之其它防御方法所定之期间相同;提出无管辖权之争辩之诉辩书状中,应指出有关证据。
三、在上款所规定之情况下,原告得于诉讼中接着提出之诉辩书状内作出答复;如无接着提出之诉辩书状,原告得于获通知被告递交诉辩书状一事后十日内以专门诉辩书状作出答复;作出答复之诉辩书状中,应指出有关证据。
四、如有一名以上之被告,而仅有一名或部分被告提出排除审判权之协议被违反或案件原应由自愿仲裁庭审理,则按通知原告之相同方式通知其余被告,以便其得以专门诉辩书状反对提出争辩。
第三十二条
对无管辖权作出审理之时刻
一、如法院无管辖权之争辩于作出清理批示前提出,得立即审理此事或留待作清理批示时方予以审理。
二、如无清理批示或无管辖权之争辩于作出清理批示后方提出,则应立即审理。
第三十三条
无管辖权之效果
一、如出现无管辖权之情况,须将卷宗移送具管辖权之法院,而有关起诉状视为于提交起诉状之首次登记日提交。
二、如有关诉讼不可在澳门法院提起,则初端驳回起诉状,或驳回对被告之起诉;如排除审判权之协议被违反或案件原应由仲裁庭审理,则驳回对被告之起诉;上款之规定不适用于上述情况。
第三十四条
就无管辖权所作裁判之效力
一、就法院无管辖权所作之裁判,在作出裁判之诉讼以外不产生任何效力。
二、就无管辖权之裁判如系在第一审法院作出且已确定,则依据上条第一款之规定获移送卷宗之法院,亦得依职权提出其本身无管辖权;如其宣告本身无管辖权,则适用管辖权冲突制度。
三、如中级法院在平常上诉中裁定因一案件属某一初级法院管辖,故另一初级法院无管辖权审理该案件,则在被宣告具管辖权之法院不得再提出该管辖权之问题;对中级法院所作之合议庭裁判,不得提起平常上诉。
四、如中级法院在平常上诉中裁定因一案件属上级法院管辖,故某一初级法院无管辖权审理该案件,则终审法院在其后或有之平常上诉中须裁定何法院具管辖权,而在被宣告具管辖权之法院不得再提出该管辖权之问题。
第二节
管辖权之冲突
第三十五条
概念
一、管辖权之积极或消极冲突系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之澳门法院均认为本身具管辖权或无管辖权审理同一问题。
二、就关于管辖权所作之裁判可提起上诉时,不视为出现冲突。
第三十六条
解决冲突之请求
一、任一方当事人或检察院得声请法院就管辖权之冲突作出裁判,而在声请书内须详细列明显示出现冲突之事实。
二、上述声请书致送予具管辖权解决冲突之法院院长,并连同必需之文件一并交予该法院之办事处;声请书中亦指出有关之证人。
第三十七条
初端驳回或冲突之解决
一、如裁判书制作人认为无出现管辖权之冲突,则初端驳回有关声请。
二、如裁判书制作人认为出现冲突,且属积极冲突者,则命令以公函通知牵涉入冲突之各法院中止有关诉讼程序之进行,并于指定期间内作出答复。
三、牵涉入冲突之各法院亦须以公函答复,并得随函附上有关诉讼程序卷宗之任何证明。
四、收到答复或将答复附入卷宗之期间届满后,如已提出人证,须随即进行对人证之调查;继而,让委托之律师查阅卷宗,以作书面陈述;其后,将有关卷宗交予检察院检阅;最后,作出裁判。
第三十八条
程序在其它情况中之适用
以上各条关于解决管辖权冲突之规则,适用于下列情况:
a)同一诉讼在不同法院中待决,且提出无管辖权之抗辩及诉讼已系属之抗辩之期间已过;
b)同一诉讼在不同法院中待决,而其中一法院裁定本身具管辖权,且已不能向其余法院提出无管辖权之抗辩及诉讼已系属之抗辩;
c)其中一法院裁定本身无管辖权,但已将有关卷宗移送予并非正在处理同一待决案件之他法院,且已不能向正在处理同一待决案件之另一法院提出无管辖权之抗辩及诉讼已系属之抗辩。
第三编
当事人
第一章
当事人能力
第三十九条
概念及范围
一、当事人能力系指可成为当事人之资格。
二、具法律人格者,亦具当事人能力。
第四十条
当事人能力之延伸
仍未确定拥有人之遗产,以及不具法律人格之类似独立财产,均具当事人能力。
第四十一条
分支机构之当事人能力
一、分支机构、代办处、子机构、代理处或代表处得起诉或被诉,只要诉讼因其作出之事实而引致。
二、主要行政管理机关之总部或住所在澳门以外地方,而有关债务系与一名澳门居民或与在澳门有住所之一名非澳门居民设定者,即使诉讼因主要行政管理机关作出之事实而引致,在澳门之分支机构、代办处、子机构、代理处或代表处亦得起诉或被诉。
三、分支机构、代办处、子机构、代理处或代表处欠缺当事人能力,得透过主要行政管理机关参与诉讼且追认或重新作出先前在诉讼中作出之行为予以补正。
第四十二条
不合规范之法人之当事人能力
一、非依法设立但一如依法设立而行事之法人被诉时,不得提出其并非依法设立;然而,得仅针对该法人或仅针对就起诉所依据之事实负民事责任之人提起诉讼,又或同时针对两者提起诉讼。
二、不合规范之法人被诉时得提出反诉。
三、不合规范设立之法人欠缺当事人能力,得透过消除导致其设立属不合规范之不当情事予以补正。
第二章
诉讼能力
第四十三条
诉讼能力之概念及范围
一、诉讼能力系指可独立进行诉讼之能力。
二、诉讼能力以行为能力为基础,且以其范围为准。
第四十四条
代理或辅助之需要
一、无诉讼能力之人透过其代理人或在保佐人辅助下,方得进行诉讼,但可由无诉讼能力之人亲身自由作出之行为除外。
二、如亲权由父母双方行使,则未成年人由父母双方代理进行诉讼,但提起诉讼需父母双方取得一致意见。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对《工伤保险条例》修改三点补充建议

孙斌


一、看完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孙生强《〈工伤保险条例〉修改意见稿》后,笔者在一定程度上也认可他的建议,应将职业禁忌疾病和职工在抢救过程中发生的脑死亡列入《工伤保险条例》调整范围。
职业禁忌疾病虽然涉及的面比较广,但职业禁忌疾病对职工的伤害也比较深,如果单纯按医疗保险报销医药费的话,明显对患病职工不公。特别是在用人单位违规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患病后对职工而言将可能承担其无法承受的负担。
由于职业禁忌疾病与职业病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直接将其列入工伤保险进行管理,工伤保险基金将无法承受这一压力。对此笔者建议在工伤保险或者医疗保险中设立职业禁忌特别险,同时建议增加以下条款:
用人单位应当为涉及职业病危害的职工缴纳职业禁忌特别险。社会保险机构在受理时应当要求用人单位提供职工职业健康检查证明,在职工发生职业禁忌疾病后,由社会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承担职业禁忌特别险待遇。
劳动者所患职业禁忌疾病经治疗病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经劳动能力鉴定达到伤残等级,社会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为职工缴纳职业禁忌特别险、未按规定为职工进行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或者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职工患职业禁忌疾病或者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未调整原工作岗位,劳动者所患职业禁忌疾病视同工伤,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待遇责任。
我国职业病的范围为2002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所确定的10大类115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型的职业病也在不断出现,针对相关法规滞后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在修订职业病目录的同时,可以采取劳动者提起诉讼的方式促进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职业病认定的范围。对此笔者建议增加以下条款:
在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申请鉴定超出职业病目录的新型疑似职业病,人民法院应当将劳动者的申请提交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是否超出职业病目录的确认。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经确认劳动者申请的疑似职业病超出职业病目录后,人民法院再委托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进行新型职业病诊断。经诊断劳动者疑似职业病为新型职业病的,由社会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待遇。
诉讼前新型疑似职业病的劳动者已在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进行检查,诊断后确认不属于职业病目录规定的职业病范围,人民法院可直接委托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进行新型职业病诊断。
新型职业病被诊断后,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此类职业病增补列入职业病目录。
脑死亡是否为法律上或伦理上认可的公民死亡方式,在各国理解的程度不同,争议也较大。职工在初次诊断之时起48小时以内被医疗机构确认为脑死亡后是否列入工伤范围,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加以认真研究。
被医疗机构诊断为脑死亡而采用呼吸机进行抢救是否有成功救治的案例?为此笔者专门向一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医学教授请教这一问题,据该教授介绍:她担任职业医师到现在只有一例诊断为脑死亡而采用呼吸机进行抢救并最终成功救治的患者,整个抢救的时间为13天。从这一介绍可以看出在诊断为脑死亡而采取呼吸机进行抢救的成功率较低,因此笔者建议修改并增加以下条款: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在48小时以内经抢救无效死亡或者在48小时以内已诊断为脑死亡,经采用呼吸机抢救无效在120小时以内死亡的,视同工伤。
在48小时以内劳动者被诊断为脑死亡的,医疗机构应当在24小时以内向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告。
劳动者脑死亡证明书应当由包括一名主任医师在内的三名职业医师集体诊断签字后出具。劳动者脑死亡证明书上应当注明《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主治医师在向劳动者近亲属下达脑死亡证明书时,应当提示其近亲属注意该条款的规定。

二、由于伤残等级与工伤职工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密切联系,在工伤纠纷中对此的异议也比较大。因而有必要规定劳动者选择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时间,从而缓和这一矛盾,让工伤职工更好地行使对初次劳动能力鉴定不服而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的权利。笔者建议增加以下条款:
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工伤职工或者近亲属不服并向社会保险机构书面提出暂不享受该伤残等级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社会保险机构经审查后予以缓发。
工伤职工或者近亲属申请缓发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应在工伤职工与用人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能力复查鉴定最终结论作出后支付。

三、《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第二十条对于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的工伤保险待遇如何分担规定了一定的补救措施。但实践中这一补救措施的成效有待检验,社会保险机构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不可能只要求用人单位单独为工伤职工补缴工伤保险,而是要求用人单位为全体职工补缴社会保险(主要是指养老、工伤保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人单位的经济状况不佳,实际可能为全体职工补缴社会保险的概率比较低,最终形成工伤职工只能通过申请劳动仲裁来落实自己的工伤保险待遇。
现行缴纳社会保险的方式是每月特定时间段(一般为每月1-20日)用人单位缴纳下一个月的社会保险。这种方式导致用人单位即使依法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由于劳动者实际享受社会保险的时间不能与用工时间同步,造成劳动者在工伤保险生效前的一段时间(大概为10-30天左右)发生工伤的话,只能由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待遇。
针对这一特定时段,不少用人单位采取购买意外伤害险的方式来变相分担工伤保险责任。由于意外伤害险中赔偿的医药费实行限额报销,确定伤残级别后保险公司赔偿金额也有限额限制。导致如果发生伤残等级较高的工伤,其主要费用还是由用人单位承担。对此笔者认为应推行用人单位临时申报工伤保险制度解决这一时段的工伤纠纷,同时建议增加以下条款:
在用人单位确定录用劳动者或者劳动者实际用工之日起,用人单位应当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网站申报临时工伤保险,申报后发生的工伤事故由社会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待遇。
用人单位办理临时工伤保险前,应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一定的办理社会保险备用金。临时工伤保险的期限最长为60天,自用人单位依法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并生效之日失效。
临时工伤保险的缴纳比例由统筹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确定。
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也可与商业保险公司协商,针对这一特定时段的风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临时工伤责任险,由商业保险公司独自承担这一特定时段的工伤责任。


附:

对《工伤保险条例》修改的八点建议

由于我国的法律规定普遍存在原则性规定较多,相对细化、程序化规定较少,致使包括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在内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对法条理解不同、部分条款存在各种缺陷、不足的现象。下面笔者就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法律实务过程中的建议:

一、笔者首先反对征求意见稿中删去《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由于国民整体素质较低,包括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有的人士都做不到;相对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逃逸的现象屡见不鲜。劳动者受到机动车事故后受到的伤害比较大,如果完全由劳动者来承担这种伤害结局不堪设想。笔者认为应当对这一条款进行修改,更大程度地将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赔偿进行分离。笔者建议对该条款作以下修改:
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及时报警。如发生肇事者逃逸,经交管部门认定职工受伤事实、确认肇事者逃逸后,职工的伤情视同工伤,由社会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待遇。社会保险机构和用人单位承担上述费用后,有权向肇事者进行追偿。
劳动者以欺骗或者其它不正当手段,取得交管部门作出的发生交通事故受伤、肇事者逃逸认定后,与肇事者私下达成赔偿协议获得相关的赔偿。社会保险机构或者用人单位经调查核实后,有权要求劳动者返还已支付的工伤保险费用,并对劳动者的违规行为向有关部门通报。

二 、河南张海超职业病诊断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对用人单位拒绝提供职业病诊断的相关材料,导致无法办理工伤认定的情况在立法上加以明确。笔者建议增加以下条款:
用人单位拒绝提供相关材料导致劳动者不能在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做职业病诊断鉴定的,劳动者可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成用人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提交职业病鉴定所需材料。用人单位拒绝提交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按照用人单位可能涉及的职业病范围作出职业病诊断鉴定。
用人单位按规定为职工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应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离职后劳动者诊断为职业病的,该诊断与原职工离职后工作的一个或多个用人单位所从事的岗位无关联的,由社会保险机构和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保险待遇。
未履行上述义务,劳动者在离职后诊断为职业病的,该诊断与劳动者离职后工作的一个或多个用人单位所从事的岗位无关联的,由原用人单位承担工伤待遇责任。
劳动者工作过的多个用人单位涉及职业病危害,均没有在解除、终止劳动关系时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劳动者诊断为职业病后,除现在用人单位提供证据证实该职业病与劳动者从事的岗位无关联的,涉及职业病危害的各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工伤待遇责任。